“丽丽的外公要给她发压岁钱了,他也选了个吉祥数字——888元,谐音‘发发发’呀!那么,丽丽现在共有多少钱呢?”
学生列出算式1374+888后,有的把888看成1000,再减112就得2263;有的则把888看成900来加,再减去12。孩子们对于计算的过程讲得头头是道,就像给自己算账,一点儿也不含糊。“多加了的部分要减去”的道理原来一点儿也不深奥。
这时,一个学生说:“我在商场看到标价签上也有吉祥数字——比如2999元、99.9元。”我顺水推舟,继续讲故事:
“老师身上有7432元钱,去商场买了一台5999元的计算机,还剩下多少钱?”
学生很快说出了简算方法:将5999当作6000来减,再补上多减去了的1得1433(7432-5999=7432-6000+1)元。
故事二
《长毛猴PK孙悟空》
有一次,接连收到几位家长求助:“周老师,我检查儿子的作业,发现他弄不清小数点移动与小数大小变化的关系,该怎么办呢?”我让他们别急,容我细想对策。
第二天的数学课,我同四年级学生聊起了《长毛猴PK孙悟空》的“神话”故事:
南海有一座山,名叫花草山。山上有一群猴子,只喜欢舞枪弄棒练武功,最讨厌动脑思考学数学。
一天,众猴的大师兄——长毛猴再也呆不下去了,对师父说:“对面花果山上的孙悟空,单凭‘毫毛变金箍棒’这点儿本事,就当上了齐天大圣,俺不服气。待我去灭灭他的威风,也好为咱花草山攒点儿人气!”
师父想要阻止,可众猴一齐跪下替他求情,没办法,只好说:“徒儿,你见了孙悟空,千万别逞匹夫之勇,遇事要多长个心眼儿。”
长毛猴与孙悟空见了面,各自从身上拔下一根毫毛,都是0.009米长。
且慢,请同学们先用手比划一下——0.009米大致有多长。
(学生用手比划9毫米)。
只见孙悟空使出“乾坤大挪移”,轻轻吹了一口气,0.009的小数点就跑到了下一位,原本0.009米的毫毛立刻变成了0.09米的棒子。
请大家再次用手比划一下,他的毫毛现在有多长。
(学生动手比划9厘米,并说长度扩大了10倍。)
长毛猴也不示弱,使出了“蛤蟆功”——它半坐在地上,气运丹田,嘴里发出咯咯的声音,再吐出一个泡泡,然后大叫一声“变”,这泡泡就变成了一个0,并迅速跑到0.009的末尾,他的毫毛变成了0.0090米长的棒子。
(学生大笑,有同学着急地叫喊:他的毫毛长度没有增加,还是9毫米)。
接下去,孙悟空又吹了口气,小数点再次向右跑了一位,变成了0.9米;长毛猴再叫一声“变”, 0.0090的末尾再添了一个0,成了0.00900米。
(生又笑:长毛猴好笨啊,它的毫毛长度还是没有变)
……
边讲故事,我边在黑板上写出如下数据(表格):
我接着讲:“当孙悟空抡起9米长的金箍棒打过去时,长毛猴那0.009000米的毫毛如何招架得住,只得一命呜呼。想想看:孙悟空为什么能战胜长毛猴?”
学生:“因为孙悟空掌握了‘小数点每向右移一位,小数就扩大10倍’的特点,而长毛猴却不懂得‘在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几个0,小数的大小不变’的道理。”
故事讲完了,孩子们对孙悟空和长毛猴斗智斗勇的故事仍津津乐道;而“小数的性质”和“小数点移动与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”这两个难点知识也不知不觉地植入心中。
当天,我并没强求学生背诵课本上的这两个性质,可是,作业效果却出奇地好!
后来随着小数知识的相关深入学习,我还对这个故事进行了升级,编写了“乾坤大挪移VS乾坤反挪移”(小数点的移动)、“乘法功VS除法功”(小数点的乘/除法)、“缩身术”(小数点的移动)后续系列,进一步补充、深化小数的相关知识。
通过上面两个小案例,相信大家已经看出了前面说的“故事”是什么了——是的,我会在每天的数学课中,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娓娓动听的故事中,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抽象的数学王国。
故事大多是我自己创编的,它们可能是生活中的小事、虚构的故事、改编的经典故事/数学史典故和幽默的笑话故事。
2
数学故事怎么用
编写数学故事并不麻烦,但是怎么把数学故事用进日常教学中呢?这可是一项技术活儿呢。
故事三
《真实年龄是什么》
分享一站,胜造几级浮屠
上一篇:10个数学趣味小故事